2023年12月23日,建成环境术中心校外开放课题(2022年度资助)中期成果交流论坛在同济大学文远楼、同济规划大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共26位青年学者参与,旨在推动实验室运行开放,分享校外开放课题学术成果,共同探讨所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论坛分为三个部分:
论坛一: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石邢教授做了论坛致辞,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叶宇副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YEO SOK YEE教授分享了古建筑木构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防火性能初步研究;上海大学建筑系李开明讲师介绍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农业产业空间管控策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冯璐副教授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快速生成”人机协同方法研究;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姚雄副教授基于ECOSTRESS数据分析了高密度城市街区昼夜热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薄立明副研究员以武汉市为例,展示了“以人为本”视角下社区工业用地居民感知研究;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崔冬瑾副教授的研究生梁国柱提出了建筑立面设计对风热环境影响机理与抗风特性研究;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林赛南副教授从女性视角分享了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评估、要素识别及规划优化;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刘鸣副研究员以南京主城区二球悬铃木为例,介绍了城市行道树修剪前后的形态特征变化与抗风性评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安晓讲师从时空行为视角下,探讨了建筑空间要素对呼吸道传染风险的影响规律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朱新荣副教授展示了太阳能零碳建筑产能蓄能型围护结构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晗蓓博士后分享了多源数据透视城市社区环境差异及其对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子琪副教授基于公共空间品质与可达性验证,介绍了轨交综合体基面公共空间的置换导控研究。
论坛二: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专场
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王信副教授主持。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韩璐设计师以建新社区为例,提出了衡复风貌区居住更新方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卢弘旻高级城市规划师介绍了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探索——低碳韧性社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川讲师分享了街道空间行为高精度识别与分析方法;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更新研究所所长王竹君探讨了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创新与实践;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苒讲师提出了高密度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与规划策略应对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余庆博士后分享了多源时空大数据驱动的城市能源数字孪生系统。
论坛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专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钮心毅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扬助理研究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实证分析,分享了区域要素流动的距离衰减规律;上海自然博物馆谢汉宾助理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城市化过程对白头鹎鸣声特征的影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王海军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钰莹做了耦合元胞和斑块尺度分层驱动机制的上海大都市圈城镇扩展CA模拟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王彪副教授以苏南地区为例,对不同城市典型街区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意淳助理研究员以上海社区为例,介绍了城市绿地对心理健康的缓冲作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姗琪助理教授从人地关系视角下,探讨了社区更新评估和设施布局优化;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焦洪赞副教授分享了大城市新区产城融合水平评价及优化研究。
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校外开放课题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后续顺利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本次论坛构建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术交流桥梁和平台,课题负责人互相启迪思维,开拓学术视野,增进了实验室校外开放课题间的学术联系,推动了课题各学科方向的交叉融合。